少年緬麗(建中0225)



即使過了一週、兩週,想到建中全校一年級要投入服務學習,我都能感到一股振奮。在要離開之前,有學生問我:「老師,妳覺得我們可以做什麼?」字面上,應該是詢問四月開始的服務方案,如果稍稍深入思考,可以是對於少年時光的綺想。

對症摘錄楊照老師《詩與少年時光》。



「許多朋友聽我說起近三十年前進建中時所發生的種種情事,覺得怎麼可能有如此荒謬的學校可以發生這麼多荒謬的事。比如說,我高一的導師教舞蹈,高二導師教音樂,而面臨聯考的最重要的高三,導師是教三民主義;高一時我的國文老師寫小說,高二時英文老師也寫小說,還得到《聯合報》小說首獎。更誇張的是,高二的數學老師傅禺,不僅是名小說家,更曾獲選為『中國當代十大小說家』,寫了《建中養我三十年》一書。這本輸中血入了當時建中曾經出現的十七、八歲的稀奇古怪人才。過去看到這本書裡的學長,會覺得自己很慚愧,後來會想知道這些優秀人才怎麼樣了?到哪裡去了?

傅老師對我的影響,不只是這本書,而是讓我思考,一個人在十七、八歲的時候到底要做什麼?十七、八歲的我認為,就算是建中的小孩也要做點壞事。當時最常幹的壞事就是抽菸,因此我常躲在房裡偷抽菸,並為能『騙』過家人得意不已。有一天走過客廳時,坐在椅子上的父親忽然沒頭沒腦、輕描淡寫地說了句:『小心一點,別把棉被給燒了。』當下聽得我全身的血液直往腦門衝地僵在現場。

我的父親和傅老師教會我一件重要的事:當你長到十七、八歲時,要開始替自己做決定,也要開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。至今我仍自豪於當絕大多數的同學順從別人的安排過日子時,我們已經開始思考『我是誰?』、『我要做什麼?』、『我所認知的世界是何種面貌?』、『我的決定是什麼?』、『我願意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何種代價?』

...

多數人習慣生活在充滿標準答案的世界中,建中學生更是善於掌握標準答案的族群,但這世界真是如此嗎?在標準答案的世界中生活十年還可忍受,但甘之如飴地生活五、六十年則是可悲的。走到人生的某個時刻你必須『開竅』,即是意識到這個世界其實沒那麼多標準答案。而十七、八歲必然面對一件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是: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?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?

當年的我和一群建青朋友在『詩』的領域中自由成長,正面對許多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的考驗,而『詩』形成的重要因素,便是因有人不耐煩用世人習慣、熟悉的方式說話。因為個人的生命經驗是如此強烈、獨特,若用『別人的語言』表達,不僅落於陳腐且被平凡化了。於是敏感的詩人便打破既有語言的規律,試圖以不平凡的表達方式趨近心中不平凡的經驗與感受。

...」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