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ddhadasa, voidness (chi) 無我與空性


現今所有東西都被放大、都很重要、都很有意義,有時也是困擾是要怎樣究竟;在這樣的充滿意義的世界裡研究無我虛空,確實有點奇異。沒來由地開始,然後空空地結束。閱讀無我成了相當個人的行為。沒什麼目標,沒什麼期待。

然而理解空性仍是有益的。閱讀過程舒緩了心靈。如果採用老和尚建議的實踐方法,心裡會產生空間。整體而言,就像是為自己製造一個避難、安憩的場所。
 
 

 

以下是四項Buddhadasa比丘關於空性的指導。

 

我或智慧

人,只能在「我」或「智慧」當中擇一體會。Buddhadasa比喻一個人,當她沉浸在閱讀的時候,她不會想到自己。這個人完全進入書的世界,她獲得智慧,這個狀態無我。

 

無我得自由

覺知沒有什麼是我
也不擔心、猜疑有什麼可能是我
覺知沒有什麼是我的
也不擔心、猜疑有什麼可能是我的

我、我的」代表著牽繫。當一個人覺得有什麼東西是他的,他同時產生了執著。自我中心、慾望、貪、瞋恨、痴愚、苦,也隨之而來。當一個人放下自我,便產生空性,沒有羈絆。這個人得到自由。

 

空是停止

空不只是一種狀態,也是一種行動。空,就是停止,停止執念,停止執著。也就是說,有意識地停止;有意識地留空,選擇不成為、不擁有、不作為。

 

兩種實踐方法

Buddhadasa比丘建議兩種實踐「空」的方法。第一,感知到感覺的時候,不要產生喜歡或討厭的反應。喜歡或討厭都有我的存在。如果已經感覺、也已經判斷一波,就採用第二方法——讓它去。不要無限延伸這些判斷、反應。就這樣,讓它去。

 

比丘摘錄清淨道論一段話,跟無為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權作這篇空無之作的結語。

事情做了,沒看到做的人。
路走到盡頭,卻沒有行者。

把自己擱到一旁,好好思考什麼是值得的。這或許是人們探索空無的務實意義。好好地想。重新檢視生命中的基礎細節,那些存在、那些所謂的擁有。發展自己的價值觀同時,我們心底也會澄清一些東西,自然而然,也會活得比較踏實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