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浪者之歌,給想去印度的你

昨天晚上看DVD,林老師編的流浪者之歌。
舞台上如如不動的僧人或許是這支舞作最著名的風景。



老師在印度感受到生命以後,根據 Hermann Hesse寫的Siddartha (字面意思為悉達多,作品中譯為流浪者之歌),創作這個作品,刻畫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。求道者,虔誠,渴慕,的,流浪,生,涯。分開來每個字對我而言都有意義,更重要地,我意識到流浪是求道。以前別人問我什麼是流浪,我總覺得他們期盼一種浪漫的旅行情趣,我不知道怎麼回答,我總覺得我感覺到的流浪是辛苦的,甚至有些茫然。這次在印度一開始也是這樣的,走過美好的地方,知道它美好,但也就是美好,不是我要的;我不知道我要什麼,我只能感覺不是,然後移動到下一個地方。很可憐。沒有悲傷的意思,只是理智地這麼認為。無知的人很可憐。

如果在舒適圈裏面保持無知與可憐可愛,這樣也沒關係,但是我在路上,我感到焦慮不安。到底是什麼?納悶。不知道。卻很明白如果找不到,就沒有意義。什麼沒有意義?沒有,只是一種感覺,一種明白移動無功、企圖超越的焦慮。

我把DVD最前面梵書 Bramana的句子打在這,你感受一下斷句。


如是我聞。不旅行的人

絕無快樂,羅西塔!

活在人的社會,

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

罪人...

那麼,流浪去吧!





流浪者的雙足

宛如鮮花,

他的靈魂成長,

修得正果;

浪跡天涯的疲憊

洗去他的罪惡。

那麼,流浪去吧!




他的福分

跟他一起作息,

跟他一起站立,

睡眠,

如影隨身

和他一起移動。

那麼,還是流浪去吧!




這些句子黑底白字地靜默出現,接著下起了黃金稻雨,叫人渴慕的流浪在你眼裡啟程。

三噸半黃金稻穀的圓滿與輝煌。人的圓滿與輝煌。
如果你曾一度、極度、渴望實踐自我,你會看見一份掙扎。

約翰福音第14章有一小段:
湯瑪士對他說,主啊,我們不知道您要去哪,我們怎麼知
We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, how do we know the way?
耶穌告訴他,就是、真理、生命。唯有了解自我的人才能到神那裏。
I am the way, and the truth, and the life; no one comes to the Father but through Me.


所謂的 "我" 就是道,找尋 "我" 就是 踏上尋神的道路。所謂的 "我" 就是生命,"我" 活著就是踏上自我探索、自我實踐的道路。最後,我要分享林老師的創作源起,老師怎麼感覺印度,印度怎麼改變了他。從中你會找到激勵自己的力量。


PHOTO BY RICK YI/ CULTURE.TW


下文摘自央視大家-林懷民編導手記


林懷民:在印度你的鼻子突然活過來了。你永遠聞到非常強烈的香料的味道:腐朽的植物的味道、牛糞和人身上的臭味、跟在陽光裏頭蒸發的,非常的複雜、非常的好。在印度,生老病死都在街上發生。我們常常會把死亡放到一邊去,我們美化。而在印度,死亡變成了一個日常生活可見的一件事情:在恒河旁邊,你看到亡者的身體,公眾下火化,骨灰,丟到恒河裏去了。下游兩百公尺外面,印度教的聖徒,拿著baby在那裏洗禮,他在那邊祈禱,他掬起水來。有時候坐船的時候,你看到一具沒有燒完的屍體,從你的船邊這樣的流過去。你剛開始看的時候,你覺得非常的驚嚇,可是我想,我大概在那一個早上,到最後。我覺得非常開心。

主持人:為什麼?

林懷民:因為生命本質在這裡,意義就在你的眼前,生命是這個樣子。在印度的好處,它是赤裸的,像展示生命的。

主持人:您也是在那樣的壞境中,創作出了《流浪者之歌》。

林懷民:沒錯,我們一直以為佛陀是神,如來佛,我們就要去拜拜,求什麼。不是,他是一個凡人,他看到這麼多痛苦,就在他的身邊。

主持人:就是他也沒有辦法?

林懷民:他也沒有辦法,所以他坐在菩提樹下想,想出一個道理,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佛學、佛家的道理,他告訴你人生是虛妄的,是空的,人生只有當下,那麼活著要慈悲,我大概就在那個地方,在菩提樹下我就變成了一個佛教徒。我在菩提樹下坐的時候,發現我的額頭熱,眼睛看到,陽光從菩提葉隙中間直直落在我的額頭,非常地感動,覺得心裏頭篤定了,受到安慰。但是我想印度改變我的,不只是流浪者之歌,而是人生從此比較淡然,你接受所有的事情。也比較沒有成敗,不大焦慮,那麼《流浪者之歌》,承載的是我從印度帶回來那顆安靜的心。




沒有留言: